鄭棉震蕩整理 采購多為剛需補庫
目前,市場多空謹慎,鄭棉延續震蕩整理態勢,7月6日CF2309合約開盤16585元/噸,盤終上漲20點報收于16575元/噸。棉花商業庫存偏低,現貨價格相對堅挺,多為剛需補庫,下游棉紗交投偏弱,紡企持續虧損,開機率程下降趨勢。整體看,市場短期暫時處于平衡,難有趨勢行情,維持震蕩思路。
當前紡織企業剛需適時點價采購,認為皮棉到廠價仍處高位。部分紡織企業紗線庫存積壓,讓價出售銷售困難,資金壓力較大,個別紡織企業已停機一周左右。整體現貨市場購銷略遲緩。據了解,當前新疆庫31雙28或單29含雜較低提貨報價在17000-17600元/噸。部分內地庫皮棉基差和一口價資源31雙28或單29低雜提貨報價在17300-17850元/噸。
據幾家已停產的小型廠家負責人介紹,為了保住工人,即使紡紗虧損200-300元/噸,也會繼續堅持生產,不會輕易停產,因為工人一旦流失,將來重新開機生產的難度很大。目前車間選擇停產,主要是承受不了過大的虧損。此外,現在是梅雨季節,空氣濕度大,存放的棉紗容易發霉,這將形成更大的虧損。考慮即將來臨的高溫等影響,停產既是無奈,也是必然選擇。
整體各印染印花廠家等米下鍋,有報價詢價,下單的很少。染廠目前正體開臺率不足50%,好的都染廠一周休二,集中生產降低成本,關鍵還是外銷有報價沒訂單,電商這塊也沒上周忙碌了。好幾家染廠,趁高溫,連放半個月假,往年這個季節染廠不可能這樣放假。
近期整體訂單一般,訂單遠不如同期,缺乏持續性,且多以散單小單為主,粗支常規品種和氣流紡走貨尚可,原料不確定性,很多訂單反復報價遲遲下不來,都在觀望7月份訂單情況是否能有好轉。
需求低迷下的產能轉移
今年前5個月的紡織品服裝出口不太樂觀。海關總署數據顯示,今年1-5月,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額為1182億美元,同比下降5.26%,其中紡織品累計出口額為568.3億美元,同比下降9.39%;服裝累計出口額同比下降1.09%。
從近十年的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來看,雖然數量呈現持續增長態勢,但出口總額年均增速逐步回落,國際市場需求走弱、增速放緩的態勢逐步顯現。
美歐市場消費疲軟、采購轉移、中美摩擦等影響在平行進行。記者注意到,2022年越南、印度、孟加拉等國家向美國、歐盟、日本等主要消費市場的紡織品服裝進口增速明顯,例如,根據中國棉花網數據,2022年越南紡織品和服裝對美國出口同比增長7.9%,對歐盟出口增長34.7%,對日本出口增長25.8%。
我國的服裝出口則在發生結構性改變,今年1-4月海關數據顯示,我國服裝對美國、歐盟、日本等發達市場出口同比分別減少14%、20.4%和2.5%,在我國服裝出口的占比同比分別減少3.8個百分點、4個百分點、0.5個百分點。
國際需求低迷,國內產能過剩,記者了解到,國內化工主要下游行業總體開工率也在低水平徘徊,5月紡織市場目前開機率大約在70%左右,化纖行業PTA生產負荷下調到77%,造紙行業開工率65.7%處于低位,PVC行業開工率41.7%,預計將持續走弱。
海外生產基地更多服務海外市場訂單,從以上情況來看,紡織企業出海,能夠降低成本,搶占全球市場,似乎是當下的優解。
紡織印染產業的市場和空間很大
一位紡織化工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,紡織印染產業的市場和空間很大,國內企業只要在某一方面發揮特長與優勢,就有機會在市場競爭中奪得先機,例如成本做到優,產品多樣化,技術創新領先。
記者了解到,東南亞、歐洲、北非等海外市場也在面臨去庫存、利潤下降等壓力,業內認為歐美品牌企業的庫存消化可能要持續到2024年春夏,歐美家庭在服裝消費上的開支也在減少。
上述行業人士提到,國內紡織印染企業需要加快創新,利用國內完整的產業鏈和巨大的消費市場優勢,在高性能、高附加值產品開發上做文章,“未來的競爭將集中在產品多樣性,創新技術的進步,功能、時尚、智能等細分市場上。”
記者注意到,目前中國紡織印染龍頭企業在海外不只是單一環節的擴產,而是成熟的一體化模式,從原材料到中游面料、下游成衣加工均有產能布局,也能推動其他產業鏈環節的相關企業出海進行配套產能布局。
一位業內專家表示,我國的紡織行業擁有熟練的勞動力、訂單響應快、物流效率高、基礎設施完善,具備強大的產業鏈、供應鏈優勢,也更易向高端原材料端的轉移。未來品牌會更多會形成中國+東南亞國家的供應鏈模式。
聲明:本文整理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; 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,經核實后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