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是世界較大的紡織生產國、消費國和出口國,是當代中國國民經濟中一個龐大的、穩定的支柱產業部門。紡織行業不僅涉及服裝、布料的生產、加工,還涉及農產品棉花的收購以及最終的出口等,產業鏈條綿長。一直以來,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稅收政策鼓勵、支持紡織業發展。
一、紡織行業的歷史與發展現狀
織工業,中國較大的傳統產業,是當代中國國民經濟中一個龐大的、穩定的支柱產業部門。
中國的紡織業擁有輝煌的手工紡織業歷史傳承。早在漢代,中原地區發達的桑麻生產和手工絲織業,以及由此衍生的東西方經濟、技術、文化交流的“絲綢之路”,就已承載著中華古文明,以精湛的技術和規模化的商品生產方式,引領中亞、西亞、南歐、西歐和東南亞、南亞許多國家,先后開辟出蠶桑事業和絲織業。
近代機器紡織業在中國的產生、發展,受制于國家百年積貧積弱,遲后于西方發達國家整整一個世紀。但改革開放后,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下,急起直追并在若干年后在世界范圍后來居上。進入21世紀以來,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,中國紡織工業在世界市場上所占份額進一步上升。2000-2015年間,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要市場,年出口額由530億美元(全球占比15%)發展到2911.5億美元(全球占比37%左右)。相應地,紡織工業的貿易順差,由2000年的391.5億美元(同年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順差241億美元),上升到2015年的2646億美元(同年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順差5945億美元)。紡織工業在國家平衡國際收支、增加外匯儲備中的重大作用愈發明顯。
二、行業解讀
目前,紡織行業成本過高問題依然突出,這既包括生產成本,也包括稅收成本。
生產成本中國內電價高是一個重要原因,在裝備自動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水不斷提升,用電大量替代用工的情況下,高電價問題更加凸顯。就此,行業內不斷呼吁政府持續推進能源體制機制改革,打破能源產業體系的壟斷體制,推進能源產業市場化改革,建立能源價格市場形成機制,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,逐步降低企業能源成本,尤其是推動直接降低企業用電價格,緩解成本壓力。
稅收成本方面,盡管稅收優惠政策不少,但是能夠真正享受到的卻不多。例如,普惠性減稅優惠政策的目標是小微企業,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不能享受;新疆地區優惠政策雖然給力,但是大型企業仍然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,其中出口貿易企業不在少數。此外,《環境保護稅法》正式施行,確立了“治污減排受益、超標排污受損”的市場規則,環境保護稅對于紡織行業的影響也不小,特別是印染,用水、用電巨大,相應的環境保護稅也加重了行業稅負。
在此情況下,行業不斷呼吁政府持續推進稅費體制機制改革。首先,進一步推進中國稅收制度改革,用政府收入的“減法”,換企業效益的“加法”、市場活力的“乘法”。其次,推進稅制結構改革和稅率優化,逐步降低以制造業為主的各類實體經濟的增值稅稅率,進一步緩解企業稅負壓力。最后,出臺果多稅收優惠政策,實施精準降稅措施,適度擴大稅收優惠政策覆蓋面,對就業貢獻能力強的紡織行業采取差異化的稅收舉措,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減稅力度,狠抓政策落實,讓政策落到實處,讓企業享受實惠。
可喜的是,4月1號要降增值稅!降出兩萬億的減稅紅利!相信紡織行業即將迎來新的春天!
的真特DEZTE為嘉興勝邦科技有限公司、北京勝邦鑫源化纖機械有限公司、嘉興勝邦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注冊商標。
2016年,的真特DEZTE元竹系列絲線誕生,她一出生就擁有六項國家專利,其中三項為發明專利,分布著不同長度、不同粗細、不同拉伸比、不同結晶的纖維段,而且這些不同特性的纖維段是可以按人們的需要訂制的,這就為下游廠家開發產品提供了無數的想象空間。